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研究型大学如何深化本科生教改

编辑:jyk 时间:2011-03-11 点击数:

研究型大学如何深化本科生教改

2011-02-24              中国农大新闻网

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条件等方面,有一些共性特点。这里结合我校改革试点工作,对于深化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培养目标与改革目标

  改革,就是围绕着培养三有人才的需要,改变、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一些做法

  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改革最终要实现的效果。评价一项本科生教育改革措施的好坏和成败,唯一的标准就是在促进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效果。角度不同,培养目标的表述不同。我认为可以用三有来表述: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

  有知识,就是具有丰富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分为两类:谋生的知识和生活的知识。谋生的知识,是与职业直接相关的知识,毕业时找工作有用;这方面的知识越多,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越大。生活的知识,与职业不直接相关,但却可以丰富人生,尤其是精神生活和心理感受。这两类知识不是绝对分割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对待知识,不应采取过于狭隘短视和急功近利的态度。

  有能力,是做事的需要。这包括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又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学习和创造的能力。学习能力越强,就越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有用的知识。而如果找不到现成的知识,就需要去进行创造。创造能力是一种很高级别的能力。二是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正确判断,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三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表达中最重要的不是词句的华丽,而是思想性、逻辑性和说服力。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方面,我国大学普遍重视不够,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四是团队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只有把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练好了,才能把事做好。有了好的团队工作能力,再加上远见和谋划能力,领导力就有了。五是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即不光懂得宏观思维,还善于微观操作,会把科学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措施。

  有责任感,是做好事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要。这涉及到公民意识、道德意识、跨文化意识、价值观念等。责任感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最终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对自己的责任感与对社会的责任感。所有个人生活中的不良习惯,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感,就是对待他人的责任感,最低要求是不能为了追求自己利益而牺牲他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更高层次的表现,是把个人快乐融入到关心他人中去,关爱弱势群体、包容不同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所有的精英之才,都是有高度责任感的人,都是为他人的福利而操心的人。

  三有的获得,途经不尽相同:知识,要通过学习和思考;能力,要通过学习和锻炼;责任感,要通过教育和熏陶。改革,就是围绕着培养三有人才的需要,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改变、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一些做法,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水平。

改革重点与关键环节

  本科生教育改革首要之举,就是在取消所有转专业的门槛,并且可以多次申请转专业

  本科生教育改革,问题复杂,涉及面广。从现有基础出发,改革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改革招生制度。这需要以国家的高考制度改革为前提条件。在完善自主招生方面,可以借鉴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实行统分结合:在年初增加一次全国统考,以统考成绩为基础,选取两倍或者多倍数量的考生进入学校面试,面试以各个专业为操作单位进行。在完善统考方面,应实行完全的平行志愿制度。

  改革转专业政策。设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其所爱,学其所长,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基础,也是大学教育以人为本的首要体现。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大学新生的专业选择,都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不是其真正的优势所在或兴趣所在。因此,允许学生入校学习一段时间后重新选择专业,就非常重要。这也是国外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国内高校转专业普遍存在门槛条件,规定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可以转专业。这是一个悖论: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恰恰是因为不喜欢和不擅长现专业。因此,我校本科生教育改革的首要之举,就是在取消所有转专业的门槛,并且可以多次申请转专业,每学期受理一次。在可容纳能力范围之内,各学院不得拒绝学生转专业申请。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也许还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但是,无论如何,这个大方向不能变,要坚定不移地推进。

  改革考试方法。大学应重视授人以渔,培养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考试机器。这个道理说起来再浅显不过,也很少争议,但现实中,满堂课灌输知识一学期,给一两周复习,最后以一张考卷定成绩,仍然是常见的教学考试模式。这导致不少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心,而到了期末才突击复习。这种教学考试方式,必须改革。比较理想的做法,是把平时的作业、讨论课、开卷考试、口试和课程论文等等结合起来。这样的考试方式有助于避免死记硬背,促进能力的提高。当然,这样的考试方式,也意味着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校决定从今年就开始启动考试方法改革。

  强化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都至关重要。大学里,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在新生和低年级阶段尤为显著。因此,让新生尽早地接触到名师大家,非常重要。我校多年来以睹名家风采,开拓视野;与大师对话,启迪人生为宗旨,举办名家论坛,效果较好。另外,我校还出台了规定,要求所有教授都要为本科生上课,鼓励学科带头人为新生和低年级学生上课。南京大学开设新生研讨班,让学生尽早参与讨论,主动思考,值得借鉴。同时,让更多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和各种方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很重要,我校在这些方面有着非常好的传统。导师制也是一个重要途径,鉴于老师数量有限,可以考虑利用研究型大学众多的博士生,让博士生做兼职导师。

  强化实践技能培训。动脑与动手,密切相关;只有懂得实践操作的人,才能有符合实际的创新性思维。近些年来,大学生实践技能的不足,已经广为诟病。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抓具体落实。我校将组织各个学院,制定出各个学科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技能,列出清单,分解到年级,逐一落实。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可能做到理实兼备,知行合一。

  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本科生毕业后如果直接就业,那么,复合型人才通常更适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需要强化双学位(辅修专业)教育,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双学位(辅修专业)教育。为此,需要提高双学位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的质量,改变双学位(辅修专业)的课程质量不如本专业的现象。一方面,要尽可能地让选修双学位(辅修专业)的学生同本专业的学生同班上课;另一方面,如果需要专门开班,也一定要配备比较强的师资力量,或者实行同一教学团队负责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采取一定的额外课酬,鼓励优秀教师讲授双学位(辅修专业)课程。

  强化英才培养。为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很多学校针对智商出众的学生开办不同形式的特殊计划。我校就设立了生物科学试验班和信息科学试验班,制定更严格的培养计划,实行全面的导师制度和参与研究计划制度等。这种类型的试验班主要是适用于培养研究型人才。此外,也需要考虑针对培养复合型拔尖人才需要的英才计划。这就是,把不同专业中的特别优秀的学生挑选出来,组织起来,在正常的本专业培养计划之外,再添加一些培养活动内容,主要是通识教育和实践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力、表达力和领导力。我校正在积极筹备建立这种类型的英才计划。

  加强国际化。教育国际化的方式,无非是请进来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走出去,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较长时期的。加强教育国际化,可以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来自国外的优秀教育资源,能够弥补国内的不足;而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氛围,让学生的视野更广阔,思路更开阔,思想更立体化。

  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

  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管理层,都受到习惯制约,对任何改革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本科生教育改革,受着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方面,高中及以前的应试教育方式有不利影响,加之独生子女的特点,使得大学新生的依赖性强,主动性和独立性较弱;教师方面,责任心和教学质量水平不平衡,研究型大学教师对本科生教育的投入时间相对较少;教学条件方面,经费投入不足仍然起着重要限制作用;理念方面,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管理层,都受到习惯制约,对任何改革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本科生教育改革通常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难以找到一个非常简便的效果衡量指标。

  为克服上述困难和约束,需要采取各种保障措施。我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有的已经初见成效,有的还需要继续做更多的努力。

  第一,充分调研和形成共识。这一阶段要回答改革什么,为什么改革,是否有可能改革等问题。维持现状,不需要理由;而改革,则是需要理由的,并且需要强有力的理由。这是避免乱改革和瞎折腾的金科玉律,也是为了避免改革疲劳症的重要原则。本科生教育改革需要学校教务部门、学院领导和广大老师的合力,而取得合力的基础是取得共识。我校先是在全校会议上进行发动和宣传,然后组织考察团到国内外大学进行调研,尤其是到国外著名大学调研。考察的过程,既是学习国内外经验的过程,也是形成共识的过程。

  第二,周密设计和分步推进。这是回答如何改革的问题。这需要从培养目标入手,考虑现有可能条件,明晰总体框架构想,然后制定出具体的分项措施,同时考虑分步推进计划。要尽可能把各种因素考虑周全,先从最需要改革(如自由转专业)或条件相对成熟的方面着手。对于条件尚不成熟的,可以先定一个方向,然后再逐步探索。对看准了的,既要果断决策,大胆推进,也要注意稳步循序,避免反复和半途而废。

  第三,人才引进与教师培训。再好的教育改革方案,如果没有优秀的老师来落实,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我校近年来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建立了专门的校级委员会,对所有的引进和招聘人员进行面试,严把入口关。对于现有教师,则是加大培训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对基础课和公共课教师的培训力度,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教学研修和教学管理进修。

  第四,制度保障与结构调整。我校的教师考核制度非常宽松,在科研方面没有任何指标规定,但是在教学方面,却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规定了教授和副教授每年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最低课时数;在职称评审条件中,教学效果和担任辅导员工作都是重要必备条件;结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招生结构,引导非主流专业减少招生数量,而将主要精力用在上好基础课、公共课和双学位(辅修专业)课程上面。

  第五,经费投入与条件支撑。本科生教育改革,也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做支撑。有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保障,改革措施的推进会更为顺利,效果会更好。这包括教学设备购置与维修、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

(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学校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 
邮编:341000  
联系电话:0797-8312300
江西理工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