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印发《江西理工大学“十一五”本科教学工作总体发展规划

编辑:admin 时间:2010-05-10 点击数:

理工教务字(2006)64

关于印发《江西理工大学“十一五”本科

教学工作总体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学院、部、处、室:

为加强教学工作的计划性,保障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现将《江西理工大学“十一五”本科教学工作总体发展规划》下发给你们。请你们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并予贯彻落实。

江西理工大学

2006910

江西理工大学“十一五”本科

教学工作总体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根据国家和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我校将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扩大专业面,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稳定教学质量,全面实现江西理工大学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以理工为主,工、经、理、法、文、管、教等多学科相结合,江西一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特制定江西理工大学20062010年本科教学工作总体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学校建设与发展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改革与发展全局,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科技立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的发展原则和巩固、深化、改革、提高的指导方针;坚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方略;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发展方向;坚持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办好继续教育学院与独立学院,优化和整合各校区资源,以工学、理学为主干的多学科、多层次和多校区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坚持走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和严勤实创素质的高层次人才;着力提高科研水平,提升自主创新和服务区域与行业的能力,着力深化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激发潜力,形成动力,努力培植知名学者,打造优势学科,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培育良好学风,培养一流学生,把学校建设成为江西一流、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

()发展思路

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办学宗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特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的办学思路。坚持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办好独立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冶金工程学院(南昌)一体两翼的发展模式。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实现科学发展,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发展战略。

(三)总体目标

争取到2010年,即建校50周年后,把学校办成以工学、理学为主,管理学、法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和优势明显,办学理念新、管理水平高、教学质量高,科研实力强,使学校的整体实力得到新的较大提高,基本具备教学研究型大学特征。到2020年,即建校60周年后,把学校办成主体办学规模控制在2万人左右,本科生与研究生比达到5∶1左右;独立学院、南昌校区和继续教育学院办学规模达到3万人左右的江西省及有色冶金行业一流、部分学科领域全国知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

(四)具体目标

1、空间布局

“十一五”期间,要逐步完善各个校区的全面建设,使各校区在自身大力发展的同时兼顾学校的整体发展。着眼于学校中长期发展,紧密结合发展现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校区资源,完善各校区功能和布局。应用科学学院着力发展三本教育,加大三本教育规模和质量;南昌校区大力发展有色冶金特色专业和高职,逐步把冶金工程学院办成学校对外联系的窗口,在全国打响学校的牌子;校本部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工科和管理学教育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框架体系,今后应有所选择的打造全国一流品牌学科;西校区作为学校新校区,根据学校最新的规划,重点发展文科、理科、法学和教育学教育。

2、办学规模

按照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到2010年,校本部办学规模为170001800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到1500016000人左右,年均递增8%左右;硕士、博士研究生达到1500人左右,年均递增20%左右;独立学院在校生10000人左右,成职、高职在校生15000人左右。

3、学科、专业建设

根据学科布局,建设目标以及学科特色,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要突出重点,分层次规划,分阶段建设;保持和发扬工科优势及特色,加强理学和管理学学科建设,发展经济学科,建设有特色的文法学科,同时增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形成省内领先有较大影响,部分学科在国内先进,具有竞争力的学科体系。到2010年,学校重点学科处于江西省内领先地位,其中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等学科专业达到全国较高水平;积极拓展理学专业,鼓励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争取获得博士单位授权资格,并建成13个博士点,在调整和优化的基础上,硕士点力争达到50个左右,本科专业达到55个;积极开展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扩大工程硕士招生领域和招生规模。努力争取本硕连读、硕士研究生入学推免权和MPA、法律硕士等专业学位培养权。

2010年,争取江西省重点学科达到10个以上,国家重点学科实现零的突破,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5个以上,江西省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成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铜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2006-2010年本科专业发展规划

近期我校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路:适应新世纪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本科专业结构。做强工科,发展理科;兼顾经管,控制规模;加强建设,突出特色。

我校20062010年申报增专业汇总表

拟建专

业年份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全称)

学位授

予门类

二级学科大类

2006

08030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化学院)

工学

机械类

050207

日语(科技与贸易)(外语学院)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071202

微电子学(信息学院)

理学或工学

电子信息科学类

080606

电子科学与技术(机电学院)

工学

电气信息类

080106Y

地质工程(资环学院)

工学

地矿类

2007

040104

教育技术学(信息学院或文法学院)

教育学或理学

教育学类

071403W

资源环境科学(资环学院)

理学

环境科学类

110301

行政管理(文法学院或经管学院)

管理学或法学

公共管理类

050103

对外汉语(文法学院)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050255S

翻译(外语学院)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2008

070302

应用化学(材化学院)

理学或工学

化学类

110202

市场营销(经管学院)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080501

热能与动力工程(机电学院)

工学

能源动力类

071205W

信息安全(理学院或信息学院)

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类

080701

建筑学(建测学院)

工学

土建类

2009

020112W

网络经济学(信息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学

 经济学类

110204

财务管理(经济管理学院)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071702W

系统科学与工程(理学院或机电学院)

理学

系统科学类

020115W

资源环境与发展经济学(资环学院或建测学院)

经济学

资源环境类

2010

071206W

信息科学技术(理学院或信息学院)

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类

110302

公共事业管理(文法学院或经管学院)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

110503W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学院或理学院)

管理学

图书档案学类

070404W

生物信息技术(材化学院)

理学

生物科学类

拟备选申报的目录外专业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位授

予门类

二级学科

建议

申报学院

规划申报

硕、博点

070704w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理学

080206w

复合材料与工程

工学

080209w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

工学

080210w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

工学

080308w

汽车服务工程

工学

080504w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工学

080616w

光电信息工程

工学

080621w

微电子制造工程

工学

080706w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工学

080708w

景观建筑设计

工学

080903w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工学

081003w

水质科学与技术

工学

081207w

物流工程

工学

110210w

物流管理

管理学

110308w

城市管理

管理学

三、充分认识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

(一)本科教育始终是我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要牢固树立起人才培养质量是我校发展生命线的观念。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基础,其质量是衡量整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要突出本科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二)要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要工作日程。

学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教学质量。学校党政联席会议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学校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以及资源配置都要优先保证本科教学的需要。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每学期至少听课2次,及时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各学院、各相关处室党政一把手要投入更多精力抓本科教学工作。

各学院党政一把手是本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学院要制定本学院、本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其本科教育发展目标和办学思路,制定切实可行措施,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各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至少深入本科课堂听课3次。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改变单纯事务性工作形象,加强对全校教学工作的监管与服务职能,真正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政策咨询中心、监管中心和服务中心。

四、进一步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一)加大本科日常教学经费投入力度。

学校要在本科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在预算内增加日常教学经费,保证生均经费逐年有所增长,使各项教学经费达到或高于教育部规定的本科教学优秀评估标准。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应高于25%,用以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实验室建设、教学差旅和教研交流、体育维持等基本教学费用。

(二)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教学条件的建设。

在“十一五”期间,学校要加快对学生宿舍、教室、体育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后五年学校建设23平方米学生宿舍;23平方米的教学用房;实现学生宿舍联网,满足学生上网需求;加快图书馆馆舍及硬件设施、图书资料建设,实现四校区图书信息网络化。今后五年学校每年将投入专项经费30万元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教学条件的建设,使我校本科教学重要指标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优秀标准。

五、加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一)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优良教风和敬业精神。

学校制定《江西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规范和约束教师教学行为,促使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做到爱岗敬业,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助教必须能够协助讲授或辅导一门本科课程;讲师必须能够独立讲授一门本科课程;副教授、教授必须能够独立讲授二门及以上本科课程。教师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学校将通过网络等手段公布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教学管理部门每学期抽查教师的教案和备课情况。教师要注重教学研究,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并通过教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

(二)要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考核。

本科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职务,在教师职务评聘中,要重视教学数量和质量考核,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对于不主讲本科课程,或达不到本科教学基本工作量和质量要求的,不再聘任其担教授、副教授职务;教学质量评估连续两次不合格的,要延缓聘任或调离教师岗位;在任现职期间发生教学事故的,违反教学纪律的,要视情节给予通报和相应行政处分,或调离教师岗位。进一步完善岗位津贴制度,发挥岗位津贴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杠杆作用。在学校岗位津贴业绩考核指标中,明确规定各个岗位层次的本科教学工作量,任何岗位层次的教师都必须承担并完成所规定的本科教学任务。学校设立教师优秀教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连续两次获奖者学校授予“教学名师”称号,并优先晋升高一级职称

(三)大力提倡教授或聘请知名学者讲授本科课程。

教授、副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学校要求各学院就本科教学排课采取“从高到低梯级排课制”,即每学期在本科教学排课时先排教授的课,次排副教授的课,后排讲师的课。助教主要从事教学辅助工作。学校鼓励青年教师抽出更多的时间从事业务进修和科学研究工作。学校鼓励学科带头人和聘请知名学者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或开设专题讲座。学校每年公布各学院教授给本科生授课情况,完不成本科教学任务的教授和其他教师第二年都要降一级岗位津贴级别。

(四)建立、完善师资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目的培训中青年教师。

学校投入专项经费有计划地派出优秀骨干教师特别是承担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国外著名大学进修学习和合作研究。“十一五”期间,40岁以下未参与进修的教师要轮流在校内外或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学习半年以上或攻读学位。学校要大力吸引国内重点院校优秀人才充实教学第一线的工作。新教师必须参加岗前培训,第一次上讲台之前必须试讲,由专家组评定合格方能授课。有条件的学院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学校每两年举行一次35岁以下青年教师讲课大赛,设立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获奖教师的材料载入教师业务档案,并作为职称评聘、岗位晋级的重要依据。

(五)加大招生方式改革力度。学校设立专项优秀新生奖励基金,招揽和吸引优秀考生,提高我校生源质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今后将综合考虑毕业生就业率和院级教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结果,使5%左右专业隔年招生或暂停招生;适当扩大社会急需专业招生规模;探索在部分学院试行按一级学科或门类招生,2年后再进行专业分流改革;学校将按招生人数和教学工作量给学院核拨经费,提高学院招收、培养本科学生的积极性。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允许部分学习成绩优异、学有专长的学生二次挑选专业。

六、积极探索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一)淡化专业,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

“十一五”期间,学校推动全校所有本科专业课程都必须向其他专业、学院开放,打破学生专业界限,实行因才培养和学科交叉分流培养。在新的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理工类学生必须修满6个学分以上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必须修满6-8个学分的理工类课程,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立健全辅修专业学习制度。

在“十一五”期间,学校继续推动设立辅修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选修另一个专业30个左右的专业学分作为辅修专业,颁发第二专业辅修证书,为学生踏入社会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积极探索双学历、双学位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

在“十一五”期间,学校探索试行“4+1”、“3+2”的双学历或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英语与国际贸易、英语与国际金融、英语与法学、金融与数学、计算机与商务、公共管理与法学等学科专业交叉培养人才模式的试点工作,使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校办学特色之一,向社会提供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七、积极探索试行校级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品牌专业、优秀课程与优秀教材建设,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积极探索试行校级教学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计划投入专项资金,按照国家教学基地标准要求重点建设1-2个校级理工科人才培养基地。要求基地班有5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使用外语授课或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基地班60%以上课程能够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加大基地班学生奖学金数额比例;保证基地建设11配套经费投入;保证聘任优秀教师上公共基础课,有一定比例的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上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基地班学生严格择优选拔,实行滚动淘汰制,以学术或科研能力为衡量的最主要标准。

(二)加强专业建设,进一步培育品牌专业。

专业建设对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投入,继续重点培育和建设16个省级品牌专业。使其中3-5个专业进入在全国有一定影响,江西省领先水平。对于建设中的品牌专业,要求有包括博士教授或学科带头人在内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要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使用外语授课或使用外文原版教材;要有自己编写的高水平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要使50%以上课程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实验开出率和社会实习要求要达到本科教学优秀标准;拥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成果,使这些专业在全校乃至全国起到品牌效应。

(三)加强课程建设,培育30门优质重点课程。

以教育部精品课程为方向、以省教育厅优质课程为龙头,选择30门基础较好且有学校特色的课程重点建设。通过加大投入和建设,使30门左右的重点课程成为省优质课程,并在省内有较大影响,5-10门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争在国家精品课程行列中实现零的突破。

(四)要根据学科特点加快教材更新换代,建设10部优秀教材。

各学院要加强对教材建设的组织和领导。坚持教材择优选用的原则,鼓励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和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要推动品牌专业和基地班引进国外反映学科前沿的原版教材,根据学科专业不同,各学院上述教材使用率要达到50%80%。鼓励教师编写高水平教材。在“十一五”期间,学校投入专项经费组织和重点资助修改、编写、出版10部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材。

八、积极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实现从应试型向应用型的转变

(一)全面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公共英语教学目的是强化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要使学生把外语当作工具使用。在“十一五”期间,学校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加强公共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进行改革。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推向全面,实行全新教学模式。要采用外语师资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办法,稳定外语师资队伍。从岗位津贴、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等方面,调动公共外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要加大对公共英语教师考核力度,努力提高其教学水平。

(二)要推行用英语进行专业课授课。

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外语教学不间断。在专业课教学中,近期要求每个非外语专业至少开设一门及以上用外语授课课程,到2008年,每个非外语专业用外语授课达到所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5%,电子信息类专业达到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课程,可先使用外文教材、中文授课,或者用外语讲授部分内容,分步到位。积极选聘外教进行本科教学。

九、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与育人环境

(一)全面推行学分制,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制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那些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对优秀学生实施中期分流;允许学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允许学生保留学籍,在一段时间内休学,出去创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或攻读第二学位;允许学生以优秀科研论文、卓有成效的创新活动、课外科技成果等取得成绩和学分;各学院对三年级以上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对基地班和品牌专业学生可全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倡导研究式教学,给本科生提供参加科研工作的机会和经费,学生可参加教师研究课题,也可自行设计研究课题;对学有专长和拔尖学生,学校通过本硕连读的方式予以重点培养;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学校选送其到国内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联合培养,加速他们的成才。教学管理部门在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课程安排、文凭发放等方面要制定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如实行自主选课制、学生选教制;实行学分制、学分绩点制;增加“创新学分制”;推行双学位制等等,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创造条件。

(二)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学校图书馆要延长开放时间,提高服务质量;各学院图书室要向四年级本科生开放,向全部基地班和品牌专业学生开放;全校微机室课余时间向本科生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机会;各校区都要开设通宵教室,多媒体教室应向学生开放,满足学生自习要求。建立大学生网络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学校各部门要尽一切努力,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不断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

十、积极探索考试方法的改革,通过抓考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

(一)促进考试从应答性考试向创作性考试转变

对不需要过分记忆、逻辑性很强的课程,可用开卷和半开卷考核方式;用综合应用答辩、写论文和调查报告、口试、学生自己出考题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检测;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课程设计、实验测试、作品制作等考核方式,要将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作为评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建立健全试题库,加大教考分离力度。

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建立试题库或试卷库的基础上继续推广。“十一五”期间,使公共基础课100%、专业基础课50%以上有试题库。进一步规范考试管理制度,严格考试过程管理,严肃处理考试作弊行为,通过抓考风建设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十一、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抓好实验教学和社会实习工作

(一)统筹规划,加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夯实基础课教学、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实施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目的出发,在“683工程”的基础上,继续筹建6个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即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与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电子技术实验示范中心、新材料及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机械创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原有条件基础上,学校投入专项资金用于中心建设。各实验中心承担相关专业本科生基础课实验教学任务,面向校内外开放。开展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手段改革研究,编写实验教材。通过建设和发展,使这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率先成为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二)加大投入,改善实验室环境条件和硬件设施

在“十一五”期间,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值要超过生均0.7万元。在校本部建设一个1万平方米左右的综合实验大楼,以达到生均9平方米的教学实验面积标准要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优秀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实验。加大对微机实验中心和外语语音听力室的经费投入,改善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条件和外语听力条件。增加微机的数量,通过课内课外的学习和实践,使本科各专业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有明显地提高。在校本部增设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加上现有的语音听力室,达到外语听力室1500个座位的建设目标。

(三)深化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学校实验室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学校成立由分管校长为主任委员的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学校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全校实验教学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工作。各学院成立统一的实验中心,按照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组建实验室。根据学院学科、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合并、重组重复设置、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实验室,优化实验室的结构和布局。实验室管理重心逐步下移,充分发挥学院实验中心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采用合同制方式,在校内外招聘实验技术人员,明确岗位责任,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四)重点建设20个优秀社会实习教学基地

各学院要选择一批科研单位、大中企业、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作为实习教学基地。每个专业或学科都要建立1-2个稳定的社会实习教学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使这些基地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知识传授或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在“十一五”期间学校重点建设20个左右稳定的、富有特色的优秀社会实习基地,并给予重点经费支持。

(五)建设学校工程训练中心

学校建设1万平方米的工程训练中心。中心的建立旨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亲身经历创新的过程,获得创新的体验,增强创新的热情,并进而养成创新的习惯。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建设一个符合中国国情、体现21世纪人才培养要求、面向本校和本地区本科生的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基地。

十二、继续抓好现代教育技术工程,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一)加快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步伐

要尽快使教学手段和方法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学校投入专项经费并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建设和完善校园网,实现图书馆图书信息联网,增加电子阅览室;加强本科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快远程教学硬件和软件条件建设;学校和有条件的学院建设5个左右的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课件制作室。新增多媒体教室,使三分之二的教室配备投影等电化教学设备,100人以上大教室全部配备扩音设备。

(二)支持和鼓励教学软件和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应用

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通过立项形式,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积极组织开发和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各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学校每年举办12期教师多媒体教学培训班,在2008年实现多媒体教学持合格证上课制度。

十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教育,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教育

在修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本科学生必须修满6个以上的人文综合素质学分,制定《江西理工大学综合素质学分认定和奖励办法》。

(二)成立大学生学术活动领导小组,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

学校投入专项经费,成立由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科技产业处、研究生处等部门参加的学生学术活动领导小组,每周举办全校性的学术报告会,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讲座。各学院每周至少举办12场面向全校、全院的学术报告会或学术沙龙等,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十四、建立和完善灵活高效的教学管理体制,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一)建立以学院为基础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管理重心应逐步向学院下移。学院享有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订权;在学校预算和财务制度规定范围内的教学经费和教学资源支配权;在保证学校整体教学秩序条件下教学运行调度权;学籍管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以学院为基础;学科门类内部各专业学生选课由学院统一调度和安排;教材选用及更换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决定。学校教学管理实现四个统一,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要统一;学生学籍管理条例规定要统一;短缺性教学资源管理使用要统一;教学评估标准要统一。学校要加强统一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推动全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各学院应制定教学管理措施,以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进一步扩充和完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通过扩大系统的网络化管理项目,更好地发挥系统的管理效能,从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同时,为适应教学教务管理现代化需要,要抓好教务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强对其业务能力和业绩考核。“十一五”期间所有教务管理人员要达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十五、以教学考核评估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

(一)坚持和完善各项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检查、监控制度。这些制度包括: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咨询与决策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校和学院聘请治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分别组成校院两级督导组,深入教学第一线,检查、督导教学工作;学生评教制度,每学期组织全体学生对全体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干部、教师听课制度,明确要求校、院领导、主管教学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教研室正、副主任及教师每学期都必须不定期到课堂听课;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制度,通过领导听课意见、专家评课意见以及学生评教的分数,对教师授课质量做出综合判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制度,每两年在全校开展一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每三年开展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活动,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动向和人才需求规格,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依据;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制度,每学年开展一次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对于“学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院”进行表彰;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对于教学检查或其他渠道收集的教学信息,都通过文件、报告或校内媒体及时反馈给有关学院和部门,并不定期召开教学信息反馈会,促进教学问题的尽快解决。充分发挥中立教学评估机构的作用,逐步建立决策、执行与评估相分离的制度。

(二)建立和健全各类教学考核评估体系。按照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系统、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内容包括:对学校教学工作整体评估;对学院、有关处(室)教学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的评估;对专业的评估;对课程的评估;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各项评估按评估主体不同,分为学生评估、专家评估、主管部门评估和中立机构评估;按评估形式不同,分为优秀评估、合格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专业要暂停招生;对评估不合格的课程要调换教师;对评估不合格的教师要求其离岗进修学习或调离教师岗位;对教学管理工作或教学服务评估不合格的部门单位要追究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

十六、加强新世纪教学改革研究,加大对优秀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

(一)加强教改立项及项目管理,争取获得10项重大教研成果。在“十一五”期间,学校投入专项教改研究经费,资助一批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研究项目。学校积极推动申报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资助省教育厅教改立项课题、我校立项的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支持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争取到2008年,有10项教改研究成果在本校及其高校推广应用,部分成果在省内处于先进水平。学校每两年举行一次全校性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成果“双周报告会”,以推动全校教职员工教育观念的更新转变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二)学校加大对优秀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学校每两年评选一次优秀教学成果奖。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者给予双倍奖励,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者给予对等奖励。每位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都应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每位教师每两年至少撰写一篇教学改革或教学管理论文。教学研究项目、教研论文和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在岗位津贴、职称晋升、奖励等方面同等对待。通过对优秀教学成果的奖励与推广应用,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学校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 
邮编:341000  
联系电话:0797-8312300
江西理工大学教务处